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

The Cost of Living, by Deborah Levy

第2年的讀書心得:(2019.7~2020.6)
《使女的故事》、《新聞不死,只是很喘》
《娛樂至死》、《資訊分享,鎖得住?》
《不穩定無產階級》、《失去一切的人》
《Normal People》、《The Darker Side of Slash Fan Fiction》
《鄉民公審》、《烏合之眾》
《Incidental Inventions》
《毒木聖經》、《社會不平等》
《The Cost of Living》、《破格:論文學與信仰》
《疾病的隱喻》、《觀看的實踐》
《布赫迪厄論電視》、《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》
《紐約客故事集II:私房話》、《作惡的執照》
《好人難遇》

啊啊,又撐過一年了。這次試著每月寫2本書的心得,雖然只有幾百字,也是作為督促自己複習的方式,不過有時在工作與生活的夾殺下還是感覺挺累的,大概還是放鬆一點好。
之後還想讀一些熟習的領域以外的書,如果有時間和能力的話。


混亂的時代,希望所有人都安好。


2019年7月15日 星期一

謹記

「權力集團多數的文化產製都有個問題,即不完備的多義性及過度關注挖掘客觀真理……對於普世終極真理的追求,暗示著一種極權主義,而非民主主義,這會造成真實多元性的死亡……宣稱唯一真理確實存在,意味屈從真理的優勢統治,同時也否定了從文本中獲得潛在自由的快樂。」
─《大眾傳播理論:文化與社會的面觀》Nick Stevenson著

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

最近看的一些書


加入讀書群組滿1年了,雖然也有半本書都看不下去的時期,但是總歸撐過去了呀~
留存一下寫過的心得。

《消失的孩子》Elena Ferrante著,李靜宜譯
《科幻電影奇航》Geoff King and Tanya Kryzywinska著,魏玓譯
《不負責任的自我:論笑與小說》James Wood著,李小均譯
《大師們的寫作課》舒明月著
《漫長的告別》Raymond Chandler著,宋碧雲譯
《私貨》James Wood著,馮曉初譯
《Too Much Happiness》Alice Munro著
《旁觀他人之痛苦》Susan Sontag著,陳耀成譯
《Stoner》John Williams著
《文本盜獵者: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》Henry Jenkins著,鄭熙青譯
《厭女:日本的女性嫌惡》上野千鶴子著,楊士堤譯
《Slaughterhouse-Five》Kurt Vonnegut著
《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》Roxane Gay著,婁美蓮譯
《鋅皮娃娃兵:聆聽死亡的聲音》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(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)著,高莽、陳翠娥、魏岑芳、陳志豪譯

讀完許久才寫心得的有,看了卻沒留下心得的也有,姑且不記。

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

The Birthday 20190125@大暖祭Warm Up Festival

photo by Zoe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有鑑於重拾手寫日記生活後,這裡快要變成廢墟,還是記錄一下上個月看The Birthday的心得好了。

首先要老實承認現充生活太忙碌,チバ暫且被我拋諸腦後,差點錯過他們要來台灣的消息。結果是去年底讀詹姆斯伍德的《私貨》時,看他緬懷了The Who的鼓手Keith Moon,才使我回想起來以前在訪談裡也說過很喜歡The Who的チバ和キュウ ,一查不得了,竟然要來台灣參加覺醒大暖祭!還好,一番折衝樽俎後終於可以參加,呼~

大暖祭日程表確定後就決定一日往返台北。當天下午2點多,甫出圓山站便聽見鼓聲震天價響。雖然也有很多人顯然只是來遛小孩,還是可以感受到一股淡淡的興奮情緒飄散在空氣中。我對花博公園相當不熟悉,摸索了一陣子才找到兌換手環和表演的場地,幸運的是,在大龍山舞台外面晃蕩時正好聽見The Birthday的排練!透過圍住場地的黑幕空隙,看見チバ和ハルキ在台北晴朗的天空下低頭撥弦,真是超現實的感受,啊,一時間有點暈頭轉向。
(心得太長收下面)

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

游泳

很久沒有游泳了。
最近高雄熱得難耐,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似乎沒什麼效率,索性到市立游泳池去。
直至今日仍能清楚地回想起來13、14歲左右的暑假,被迫天天到游泳池報到的日子。每次換氣時都瞥見池頂的換氣扇,一邊留意著划水的動作,一邊恨恨地奮力前行。
對那個時候的我來說,任何事情,只要不是出於自願,大抵都非常討厭。

在水裡,想著這些日子看的書,一些早該讀卻遲遲沒有翻開的書。
挺有意思的,不過,以前的我或許也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。

***

有時候我真恨你不能了解。
可是如果你懂了,那不是很危險嗎?如果你和我一起站在懸崖,低頭望向深淵。

我想到你蹩腳的安慰-那是安慰嗎?告訴我我的責任,我所背負的一切。
那一刻我真想笑出來。真他媽的。

我在期待什麼呢?

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

大夢初醒


我最近在想這些日子發生的事情。

假期已經過了大半,才真正開始思考。一方面有些後悔太晚意識到,另一方面又覺得這也是沒辦法的事,畢竟前些日子我的思緒被他人佔據,幾乎無暇顧及己身之事。

過去,我想像L一樣活著,所以我進入L的生活,讓L也進入我的。我參加他們的聚會,讀那本厚重的書、唸晦澀不明的句子;我參觀H的廚房,學習用麵粉、奶油、糖點綴閒暇的時光;我和他們聊沒有重點的天、玩不分輸贏的遊戲。可是昨天,我又坐在那裡,忽然感覺百無聊賴,只盼奪門而出。我知道,他們是好的,只是不是我想要的。我恐怕是無法將自己的心託付給上帝了,哪怕那樣會容易的多。

我無法妄下斷言,日後有一天我會不會又想再次嘗試。很有可能,因為這就是我(現在我比較了解自己了)。我一直小心翼翼地踩著步伐,避免自己落入失意絕望的井裡,我總要試一試,才知道那能不能成為我的救贖。

然後我突然明白了,也許,只有自己才是唯一解。
也許,掉落也沒有想像中痛苦。

***

我又想起X了。

那天傍晚我們在海邊的房子,L為了一點小事跟我抱怨,我心裡有點幹,可也不想吵架,所以敷衍了下繼續翻翻書本、瀏覽網頁。然後我就看到X了。

自從那天開始,我就不時想起X。
真他媽的,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想。自從上次談話,我已經決心把X拋諸腦後,我幹麻那麼低聲下氣?我們難道不是對等的嗎?可事後想想,我又覺得不一定是我不經意的話語傷害了X,那陣子我憤世嫉俗,經常指天罵地、胡亂嚷嚷,說不定我口不擇言說了什麼讓人難堪的話而不自知,是吧?所以我給自己一點理由去想X,讓自己感覺沒那麼卑賤。

但我想的與其說是X本身,不如說是我心中主觀的X。是我心中的賦予X的形象、X代表的意涵。X曾經是我的幻夢,我絕望時的救贖,支持我生存下去的一點點希望。有那麼一瞬間,我想,我願意在X所說的地方,那個看得見水的地方,買一間房子,與X一起生活。我會繼續做我保守無聊的工作,然後期待每天和X的對話,期待X的回應,一如多年前那樣。是這樣的期待讓我活下去。

不、不,我要的不是真正的X,而是我想像中的X,它只是個抽象的概念,一個虛擬的人物。我憑藉這樣的想法存活下來,在我18歲的時候,如今,我又再度仰賴這個模糊的形象。這是否昭彰對生活的失望?也許,可那又怎麼樣。我知道,我總是得活著。

***

說起L,我想,是L讓我有了生活的實感。在這場大夢清醒之時,我才明白這也許是我們在此的原因。為此,我很感謝L。

這些心情、這些情感,我會持續尋找定義它們的文字。

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

關於成長

有些苦痛,但是必然。
我還沒學會感覺受傷時表現自然,或是坦然接受。

所有的東西都沒變,也都變了。
無解,而且寂寞。

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

あした

荒廢了好一陣子,時間咻一下就過了呢。

不過,明天是我生日呀,感覺應該寫些什麼,可又有些詞窮。新的一歲的願望是什麼呢?大概是不要重蹈覆轍,還有學習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。
說起來有點空泛,但是認真地這麼想著。

中午吃飯時和人聊天,想起HY鼓勵我要好好把握,覺得沒錯。僅管有時仍會莫明惶恐,仍會不知所措,可還是不想錯過。有時也想是不是我太自私了呢?懷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力量承擔這一切,畏懼著失去的那天。

不知道終究能到達哪裡。在這個徬徨的當口,明白有些事終究只能自己感受。

於是想起他的名字,忽然有些想哭。

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

真難啊

我決定把一切都怪罪給悶熱的天氣、沒冷氣的房間還有失眠的夜晚。

......總之,保持心情愉快實在太難了啊。

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

Hi

好久不見啊!
對自己這麼說。

「他們在街上一路跑去,早期對什麼都感興趣,後來就變得憂鬱多了,遇事多思考,少衝動了。可是那時候,他們在街上蹦蹦跳跳,我則腳步蹣跚地跟在後面,我一輩子都喜歡跟著讓我感覺有興趣的人,因為在我心目中,真正的人都是瘋瘋癲癲的,他們熱愛生活,愛聊天,不露鋒芒,希望擁有一切,他們從不疲倦,從不講些平凡的東西,而是像奇妙的黃色羅馬煙火筒那樣不停地噴發火球、火花,在星空像蜘蛛那樣拖下八條腿,中心點藍光砰的一聲爆裂,人們都發出『啊!』的驚嘆聲。」


The Cost of Living, by Deborah Levy 第2年的讀書心得:(2019.7~2020.6) 《使女的故事》、《新聞不死,只是很喘》 《娛樂至死》、《資訊分享,鎖得住?》 《不穩定無產階級》、《失去一切的人》 《Normal Peop...